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单位犯罪的定义与法律规制。
一、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征。
单位犯罪是指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机关、团体等组织体,以单位名义实施危害社会、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。
其核心特征包括:
主体特定性?:包括依法成立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(如分支机构、内设部门),但需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30条,个人为犯罪设立的单位或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单位,不认定为单位犯罪。
意志整体性?:行为体现单位集体意志,如经决策机构批准或授权。
若员工擅自实施且未体现单位意志,则属个人犯罪。
利益归属?:违法所得必须归单位所有。
若以单位名义实施但利益归个人,按自然人犯罪处理(如《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》规定)。
二、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。
双罚制原则?(《刑法》第31条):对单位判处罚金,对首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判处刑罚。
例外:部分犯罪(如私分国有资产罪)仅处罚自然人。
量刑标准?:单位犯罪通常需达到“情节严重”
或“数额较大”
等要件(如单位受贿罪需累计受贿10万元以上)。
三、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分。
意志与利益?:单位犯罪需体现单位整体意志且利益归单位;自然人犯罪则基于个人意志且利益归个人。
法律后果?:单位犯罪中,责任人员刑罚通常轻于同类自然人犯罪(如走私普通货物罪,单位责任人员量刑幅度低于自然人)。
西、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与解决。
分支机构责任?:若分支机构以自身名义犯罪并获利,可认定为单位犯罪(如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13号)。
单位意志的认定?:需结合决策程序、行为惯例等综合判断。
例如,高管擅自决定但符合单位业务惯例的,可能认定为单位意志。
五、立法完善建议。
当前单位犯罪制度仍存在主体范围模糊、意志认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。
建议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:细化“单位名义”
与“利益归属”
的认定标准;完善对“首接责任人员”
的界定,避免责任泛化。
单位犯罪是刑法中兼具组织性与社会危害性的特殊犯罪形态,其定义需严格遵循主体、意志、利益三重要件。
通过双罚制与严格司法解释,我国法律在打击单位犯罪的同时,也保障了企业合规经营的制度空间。
以下是单位犯罪的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分析:
一、实际控制人以单位名义行贿案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