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死刑:终极刑罚的正义与争议?。
一、死刑的法律定位与历史沿革?。
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,属于最严厉的刑罚手段。
我国《刑法》第48条规定:“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。”
其适用对象通常为故意杀人、暴力恐怖犯罪、贩毒等恶性案件。
历史上,死刑曾是全球普遍采用的刑罚,但随着人权观念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或限制死刑。
我国仍保留死刑,但严格遵循“少杀、慎杀”
政策,并通过死刑复核程序(《刑事诉讼法》第246条)确保判决的公正性。
二、死刑的适用标准与程序?。
实体标准?:罪行极其严重(如手段残忍、社会影响恶劣);必须立即执行或缓期二年执行(《刑法》第48条)。
程序控制?:一审死刑案件需由中级人民法院审理,二审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;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判决行使最终核准权。
典型案例?:张扣扣故意杀人案?(2018年):因复仇连杀3人,虽存在“情有可原”
因素,但最终仍被判处死刑,体现法律对暴力犯罪的零容忍。
劳荣枝案?(2021年):绑架、抢劫、故意杀人,手段极其残忍,死刑判决彰显对恶性犯罪的严惩。
三、死刑存废之争?。
支持死刑的观点?:震慑犯罪,维护社会秩序;对受害者家属的正义补偿;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,死刑仍是遏制极端犯罪的有效手段。
反对死刑的观点?:存在错判风险(如聂树斌案,1995年冤杀,2016年平反);不符合现代人权理念;国际趋势是逐步废除死刑(目前全球约23国家己废除)。
西、国际比较与改革方向?。
保留死刑国家?:中国、美国(部分州)、日本、印度等;废除死刑国家?:欧盟成员国、加拿大、南非等。
我国目前采取“逐步减少死刑适用”
策略,如2011年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取消13项非暴力犯罪死刑,体现刑罚轻缓化趋势。
死刑是正义与争议并存的刑罚,其存废需平衡社会安全与人权保障。
在我国现行司法体系下,死刑仍是对极端犯罪的必要威慑,但未来可能随法治进步进一步限制适用。
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言:“死刑适用必须慎之又慎,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。”
我国刑法对死刑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一、适用条件。
死刑仅适用于"
罪行极其严重"
的犯罪分子,需同时满足犯罪客观危害性极其严重和主观恶性极其严重的标准?。
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了可适用死刑的罪名,如危害国家安全、公共安全及严重暴力犯罪等?。
二、适用限制。
对象限制?:犯罪时未满18周岁者、审判时怀孕妇女、审判时己满75周岁者(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)?。
程序限制?: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件外,死刑均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?。
三、执行制度。
死刑缓期执行?:对非必须立即执行的死刑犯,可宣告缓期二年执行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