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犯罪嫌疑人:法治天平上的特殊存在?。
一、法律定义与程序正义?。
犯罪嫌疑人,是指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立案侦查,但尚未被法院判决有罪的自然人。
这一概念体现了现代法治“无罪推定”
原则——在司法程序终结前,任何人不得被认定为罪犯。
2023年修订的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2条明确规定:“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,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。”
案例?:“张某案”
中,张玉环被错误羁押9777天后无罪释放,成为我国司法史上被羁押时间最长的冤案。
这一案例凸显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重要性,也推动了“疑罪从无”
原则的深化落实。
二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与义务?。
权利保障?:沉默权(《刑事诉讼法》第52条):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可能自证其罪的问题。
律师辩护权(第34条):自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,可委托辩护人。
申诉与控告权(第117条):对司法人员违法行为可提出申诉。
义务约束?:配合调查(如接受讯问、提供指纹等生物信息)。
遵守强制措施(如取保候审期间不得离开居住地)。
案例?:2021年“杭州保姆纵火案”
中,犯罪嫌疑人莫焕晶在侦查阶段享有律师会见权,但其故意隐瞒关键事实,最终被依法判处死刑。
三、社会认知与舆论困境?。
公众对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:“有罪推定”
倾向?:部分媒体在案件未审结时即使用“罪犯”
“凶手”
等标签,影响司法公正。
“过度保护”
争议?:如2022年“唐山打人案”
中,部分网民质疑“为什么不能公开嫌疑人照片”
,引发对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辩论。
数据?:中国政法大学2024年调研显示,67%的受访者认为“媒体报道易对犯罪嫌疑人形成舆论审判”
。
西、司法改革与未来方向?。
技术赋能?:电子监控(如“非羁押码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