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龙吟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lyxs.org
若公然追究,只恐生民疑虑,反累东宫。”
李世民叹了口气,伸手将信揉起,随意放入怀中:“房卿心意,朕自知。
此事,且暂时不了了之,不必让长孙无忌等人再添风声。”
房玄龄微微一愣,随即拱手:“遵旨。”
李世民微微一笑,眼中闪过一丝狡黠:“卿切记,宫中之事,常需深思熟虑。
言多必失,静观其变,有时胜过急于裁断。”
房玄龄顿觉陛下深意非浅,连忙低头:“臣明白,必谨守陛下意旨。”
李世民目光望向窗外夜色,声音低沉:“此后,你与无忌当同心守护东宫,不可让虚言扰乱我大唐社稷。”
房玄龄心中一凛,恭声应道:“臣誓当竭力,护东宫安宁,社稷无虞。”
夜风轻拂殿宇,宫灯摇曳,似乎连影子都在为这份深宫沉默而屏息。
因长孙无忌参奏之事,自上次召问太子人选一事后,陛下未再召我入宫,我亦听闻风声,便也远离朝堂,每日在安国府内清闲读书,偶尔去胡汉书塾看看那些学生。
二月时,李世民已令命阎立本绘二十四位功臣像于凌烟阁——西内三清殿侧。
这二十四位,皆是唐初功勋卓著之臣:长孙无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、魏征、房玄龄、高士廉、尉迟敬德、李靖……直到秦叔宝。
每一幅画像都神情逼真,神韵各异,皆见其一生功业与忠诚。
六月盛夏时分,李世民邀我凌烟阁一见,殿内灯光柔和,画像静静排列在深红檐柱间,似在低声讲述大唐的兴衰荣辱。
李世民的目光在画像间缓缓移动,指尖轻轻划过一幅幅卷轴,低声道:“舒涵,若卿是男子……或许也能位列其中,流传后世。”
我垂首,轻声道:“陛下言重。
臣不过幸得陪伴陛下左右,目睹江山之事,已是荣幸。”
李世民叹息,手指仍在画卷上停留,像是在感受每一位功臣的气息:“舒涵,你在我心中,早已超越了男女之情,非止君臣,而是……可以托付的知己。”
我抿唇,不敢与他平视,心底却明了:他信我如信自己最忠诚的臣子,也信我能看清人心、明辨是非。
我曾陪伴他雁门救驾,晋阳起兵,暗中护住大唐边境,守护后宫,维护太子,所有的秘密、委托、劝谏、疼惜,都曾属于我们之间,属于这宫殿深处的夜与光。
我轻轻低下头,手指抚过卷轴,微微一笑——这份守护,我既不求名,也无需记忆。
我存在过,是他一生的影子,却不会成为历史的一笔。
此时此刻也似乎读出了历史的安排:我将随他而去,最终被历史抹去。
我暗暗吐息,微微躬身:“陛下,无需多言。
功名、史册,皆非我之所求。
只愿您安好,黎民康宁。”
他没有开口,只是久久凝视。
我能感受到那份无声的理解——他明白,而我也明白,这份默默无言的守护,将永远属于他,却不属于任何人。
夜色深沉,宫灯摇曳。
我站在凌烟阁中,看着那些永世流传的名字,心底却清楚:自己的名字,将随着他的离去,从历史里悄然消失。
同月,李世民欲亲征高句丽,诏我入宫问策。
自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嫁后,我已经有两年多未与他同席而坐。
李世民缓缓开口:“今日诏卿前来,是为远征一事,卿聪慧过人,可知此役成败?”
我低声而坚定地说:“陛下,京师虽安,但高句丽国土辽远,秋冬交替,军旅劳顿,陛下身躯尚未康健,恐有不便。”
他轻轻摇头,眼底却闪过一丝柔和的光:“卿担心朕身体,朕自知。
然边疆之事,不可拖延,国事重于身躯。”
我垂下眼,知道此刻再多言,只会显得无力。
我伴他许多年,劝谏、辅佐、守护,他听我言时多有采纳,可今次——历史的车轮已不可逆转。
我明白他的心意——那份征服边疆的决心、保卫社稷的热忱,比任何安危都更重要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